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探讨(2)

时间:2014-07-11 14:06 点击:
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一是文化创意产业意识滞后。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尽管人们对于其本身的内涵以及重要性逐步提升,但是依然有部分省市,特别是山西、内蒙古、沈阳等传统资源型与以重工业为主的

  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一是文化创意产业意识滞后。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尽管人们对于其本身的内涵以及重要性逐步提升,但是依然有部分省市,特别是山西、内蒙古、沈阳等传统资源型与以重工业为主的省份或城市,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概况、发展的意义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也有思想僵化、墨守陈规的,他们甚至担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今后会对传统工业以及煤矿业等资源型企业造成冲击,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失去了传统竞争力,进而降低整体省市的发展速率和GDP,由此个别地方阻碍了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没有真正发挥其本身的作用。

  二是单一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产业特点和行业运行规律。因此,文化创意型产业其本身应是多元化的、多因素的、多平台的、可对接的。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培训方式落后。文化创意型产业相对于传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其更加强调的是“人”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打破常规思维模式的重要性、洞察规律选择判断的重要性与适时果断行动能力的重要性等,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运作能力的特色人才。但是,我国传统填鸭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无疑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如何培养、提升新型创意人才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超常创意,有效对接、运用、管控和驾驭的能力都显得至关重要;而就现有的整体教育大环境下的创意人才培养以及培训情况而言,政府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硬件上了,对硬件环境的配套和软件环境的培植显得有些手脚错乱,不能够有的放矢。注重硬件建设,忽略软件孵化,事实上是盲目的,更是错误的。人才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环境。如何营造适合人才培养,也适合人才成长的理想环境,应是政府方面最应该重视的首要环节。积极办好教育是文化创意型产业健康成长之门的“金钥匙”,也是文化创意型产业得到健康有序稳定持续发展的首要保证。

  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加强政府引导,促进政策落实

  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在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市场开放程度等产业发展环境薄弱环节加强政府引导。简化设立程序,真正减少企业设立的注册资本,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创业者和创业企业,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提高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营造法治、公平、透明的软环境,减少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市场的壁垒。

  二是进一步加强创业政策执行力度。政府应大力整合现有各类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新政策,以加强政策执行时的可操作性、便捷性,以减少初期的交易成本,为创业企业降低门槛。同时,不断加强政策执行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相关创意产业扶持政策措施;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文化创意企业充分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从而利用好政策。用政策来保障各企业的合法权益,给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

  三是完善创意产业政策,要从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着手,加快推进“区域集优债务融资”试点步伐,支持有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产品。积极拓展产业基金投资、保险投资、信托计划、企业债等融资方式,不断开拓融资渠道,优化辖内融资结构,为创意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二)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空间

  文化创意产业其包涵两方面内容:一是科学技术;二是传统文化。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找准市场需求,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娱乐事业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点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空间。以动漫产业为例,借鉴日本成功的发展经验,从单一的漫画创作以及单行本的发行,延伸到周边产品、电视电影产业、游戏产业以及主题乐园等等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与空间创造,从而避免了单一化的产业发展趋势和形式,形成集创意、生产、消费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三)整合资源,集聚和培养创意人才

  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加快发展创意产业,首要任务是加快培养、吸引一批有创新精神、饱含创意理念的创意人才。完善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在高校要弥补创意产业学科专业教育的“空白点”,并且逐步形成行业人才认证机制,形成一套行业内认可的人才标准,从而从制度上改变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混乱的格局。同时,建立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成长、使用和流动机制,真正形成区域内的人才流动以及交流,在提升人才综合素养的基础上,也提升了整个产业的活力以及创新性。

  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和区域内资源的整合,依托高校的人才资源以及政府的行政资源和生产要素等,进行相互融合,利用能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孵化和转换,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与销售成本,所有的创意、生产以及销售能够在创意园区内直接完成,并通过后续衍生产品经济学论文的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从而真正保证行业的良性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建华.北京市的文化经济政策及二次文化产业[J]. 城市问题,2009(2)

  2.徐丹丹,孟潇,卫倩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

  3.李利.微探传媒经济影响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1(2)

  4.宋春光,华营营.试析文化创意产业—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4)

  5.石祥强.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形态发展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0(3)

  6.奚建华.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现实走向与逻辑路径[J].浙江学刊, 2007(6)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